中利网 心态不好的人,一定要读读苏东坡,治愈所有卑微、沮丧和焦虑

说起苏轼苏东坡中利网,相信小伙伴们一定不陌生。
老苏21岁随父高中进士,被盛赞“文章独步天下”。
中年卷入新旧党争,被一贬再贬。
尝过权力的炙热,也咽下过贬谪的苦涩。
终以“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姿态,在泥泞中走出一条通向释怀的路。
被后人赞为“千古第一文人”。
如果你长期感受不到快乐,一定要读一读苏轼。
所有的困顿与迷茫,都能在他这里找到答案。

公元1056年,21岁的苏轼与父兄同科进士及第,名震京师。
欧阳修直叹:“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
这便是“出人头地”这个成语的由来。
此时的苏轼意气风发,满腔热血。
在科举答卷《刑赏忠厚之至论》中,他大胆直言“圣人不应以刑惧天下”。
那时的苏轼想以温和的改革替代疾风骤雨的激进变法。
以此来谋求一个大同社会。
若理想实现,就全了文人“治国齐家平天下”的大愿。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在一次朝会上,苏轼直言新法弊端,惹得神宗不悦。
王安石直言:“轼才亦高,但所学不正。”
言下之意:你讲的都是谬论!
彼时,支持变法的声音早已成为主流。
苏轼不想妥协,但也无力改变大局。
当看到老师欧阳修被迫离京、挚友司马光退居洛阳时,他想明白了——
既然没法跟你们卷,咱就远离。
1071年,36岁的苏轼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自请外放杭州通判。
在给弟弟苏辙的信中,他写道:
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
看似消极的选择,是一切奇遇的开始。
苏轼一生最快活的日子就是在杭州度过的。
他广结好友,和诗僧谈禅论道,与百姓同游西湖。
日子过得那叫一个热闹。

闲暇时,苏轼都沉浸在杭州美景中。
他一生留下了2300首诗作,其中有453篇是与杭州和西湖相关的。
在杭州,掣肘苏轼的人也不见了,他终于可以尽情挥洒。
在这,他设立医馆、修筑苏堤、稳定民生。
赢得百姓一致好评。
大家都夸苏轼是个人民好公仆。
这又让苏轼的成就感获得了极大满足,直叹“故乡无此好湖山”。
你看,苏东坡在京城被弹劾污蔑,在杭州却是收获满满。
很多时候,我们老是去跟别人卷;
斗得你死我活。
但其实,咱为啥不能选择远离呢?
卷不过,咱就换个赛道重新出发。
东边不亮西边亮。
没准前路更光明。

1065年,苏轼的发妻王弗离世。
十年后,密州任上,苏轼在荒野月色中想起亡妻。
于是提笔写下“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这首《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被称为“千古第一悼亡词”。
年过六旬的戴建业教授直接讲到泪目: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19岁那年,与年轻聪慧的王弗结缘。
婚后,王弗为苏轼红袖添香夜伴,替他出谋划策。
苏轼性情耿直,时常直话直说,容易被歹人利用。
所以每每家里有客来访,王弗就会躲在屏风后偷听苏轼与客人谈话。
等客人走后,再叮嘱苏轼:这个人说话闪烁其词,不可深交。
有人曾说,若王弗活得更久些,或许苏轼能避免“乌台诗案”。
可惜中利网,天命无常。

那时候红袖添香,如今早已天人两隔。
此时,苏轼被一贬再贬,前途一片灰暗。
亡妻的点滴、过去的挫折,不断地折磨着他。
令他肝肠寸断。
忘不掉,实在忘不掉。
那么,忘不掉怎么办呢?
忘不掉咱就转移(注意力)嘛。
苏轼的智慧在于,他不会被悲伤永远困住。
于是,他决定在某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换个心情,去打猎!
他裹紧了自己的貂皮大衣,左手牵着黄狗,右手擎着苍鹰。
和随从们浩浩荡荡地出发。
于深山野林里,与猛兽相对。
在箭矢与喊声中,挥洒汗水。
猎到野物之后,就地烧烤。
滋啦冒油,香气腾腾。
一口下去,汁水直流。
再饮一杯烈酒,去除油腻,五体通畅。
就两个字——舒坦!
愉快的狩猎过后,苏轼写下了风格迥异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苍,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首词和上面的《记梦》是同一年写的。
你看,前面还“尘满面,鬓如霜”(我老了,呜呜呜)。
现在已是“鬓微霜,又何妨”(老一点又怎样,哈哈哈)。
可见,咱们多转移注意力,是可以忘掉不好的回忆、稀释负面情绪的。

经济学中,有个理论叫做鳄鱼效应:
当一只鳄鱼咬住你的脚时,若你回头与鳄鱼纠缠。
它会同时咬住你的脚和手,造成更大的损失。
所以,当我们陷入困境时,最好的方式是及时止损,干别的事儿,转移注意力 。
不要与鳄鱼缠斗,更不要回头凝视深渊。
当我们被痛苦记忆困扰时,不妨学苏轼:
忘不了,就找件新事物来转移注意力。
很快你就会发现,心情又愉悦了起来。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险丧命。
他被小人构陷,身陷囹圄。
44岁的苏轼,在无穷的精神折磨之下,身心俱疲。
在狱中,他写下“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
此时,苏轼所面临的困境,正如同一只即将被投入沸水中的鸡。
苏轼的痛,是对个人命运无法掌控的悲哀,更是对世间不公与人性凉薄的哀叹。
幸得友人奔走,他苟幸出狱。
后被贬黄州,成为无权散官。
到这,苏轼看透了宦海浮沉。

初到黄州,苏轼一家老小吃穿全靠积蓄,很快就见底,生活窘迫。
他在给友人的信中说:“痛自节俭,日用不得过百五十钱。”
但很快,这位乐天派就找到了新乐趣。
既然这苦难躲不掉,那咱何不随遇而安呢?
别人朝我扔泥巴,我就拿泥巴种荷花嘛!
于是,他在城东的坡地开荒种田,自号“东坡居士”。
这片小地也成为他在荒唐人间的一片自留地。
戏称“垦辟之劳,筋力殆尽,释耒而叹,何时得雨?”
至今,民间仍流传:苏轼在这荒山瘠土上,发明了竹筒引水的“东坡秧马”,教会农人用稻草灰防治虫害。
他还与渔樵为友,研究美食,写下《寒食帖》。
并且研究出“慢著火,少著水”的猪肉做法,大名鼎鼎的东坡肉就此诞生。
此肉肥而不腻,鲜香下饭。
古时猪肉算是“贱肉”,偏偏被苏轼煮出了花样。
传说他还发明了一种新吃法。
舀一勺米饭,放在碗底。
猪肉盖于其上。
吃完猪肉的同时,扒下那口米饭,连带咸香的肉汁。
口感丰富,极其美味。
在黄州,苏轼关于美食的任督二仿佛脉被打通了。
从此,一路从北吃到南。

在惠州就摘荔枝,在海南(儋州)就吃牡蛎,吃出了许多传世名菜。
一路吃一路写,然后就写出了我们耳熟能详的那首《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永远随遇而安。
被贬了多少次,他就能收获多少快乐。
别问,问就是“一蓑烟雨任平生”。
躲不掉,咱就自己找找乐子,随遇而安。
这有啥嘛!

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十六日,苏轼与友人泛舟赤壁,月色如银。
面对滔滔江水,他想起三国周瑜的意气风发。对比自己“早生华发”的窘迫,却并未沉溺于悲叹。
当客人哀叹“哀吾生之须臾”,他指着江上明月说: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无论顺境逆境,喜乐悲哀。
清风明月,永远都在。

同年十月十五日,他再游赤壁,写下《后赤壁赋》。
此时的苏轼已47岁,却仍保持着“划然长啸,草木震动”的少年心性。
1097年,62岁的苏轼被贬海南儋州。
在当时,这是仅次于满门抄斩的惩罚。
但苏轼戏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硬生生把“人生死地”,活成了人间奇迹。
于是,他在蛮荒之地办学堂、传文化,培养出海南历史上第一位举人姜唐佐。
当朝堂传来赦免诏书后,他匆忙启程。
北归途中,在金山寺看到自己的画像,他提笔写下: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将半生漂泊自嘲成不朽的功业。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说: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苏轼高明之处在于,当他处于不太满意的环境时,他能把自己的心态一点一点调整过来。
不念过往,专注于当下。
很多人都会拿不如意来困住自己。
可你看看苏轼,无论是黄州的月色、惠州的荔枝,还是儋州的椰林,他都能发现其中独特的韵味。
他写信给友人:“尚有此身,付与造物者,听其运转。”
这种“不念过往”的智慧,让他即使在瘴疠之地,仍能笑对人生。
真正的活在当下,不是及时行乐,而是以赤子之心,将每个今天都过成诗。
苏轼完全悟了。

公元1101年,66岁的苏轼在常州病逝。
临终前,他对儿子们说:
吾生无恶,死必不坠。慎无哭泣以怛化。
苏轼的一生,起起落落,高处居为翰林学士,低谷落为狱中囚犯。
在人间,圆满从来是侥幸,无常才是人生。
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求不得、爱别离,试问人生到底应该如何自处?
苏轼笑答:“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
让唐僧成为唐僧的,不是那堆经书,而是那条取经之路。
让苏东坡成为苏东坡的,也正是那起起落落的贬谪之路。
所以今天的你我,不妨来效仿苏轼,关关难过关关过。
卷不过时且徐行,忘不了时寻新趣,躲不掉时苦作甜。
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
当我们学会像东坡那样活着时,每个平凡的日子都能闪耀出诗意的光芒。
作者 | 海边的渔车夫
主播 | 夏萌,用我的声音温暖你的睡前时光。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嘉多网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中国星配资 允许“H牌”按规加挂“A牌”,大湾区港股公司里有这些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