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龙配资 第三轮战斗打响,美财长对华摊牌,不许买两国石油,否则就收重税_中国_美国_能源
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7月21日接受CNBC采访时巨龙配资,直言不讳地表示,如果中国在即将到来的第三轮中美贸易谈判中继续购买俄罗斯和伊朗的石油,美国将采取强硬手段,对中国征收最高达100%的二级关税。这一言论立即引起了国际能源市场的剧烈波动,全球能源局势瞬间陷入紧张之中。
四天后,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在例行记者会上回应了美国的威胁,强调中方一贯反对非法单边制裁与长臂管辖的做法,并明确指出,中国将根据自身国家利益采取必要措施,以保障能源安全,维护中国企业的正当权益。简短而坚定的回应显示了中国在面对外部压力时的冷静和坚决。
原本定于7月27日至28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第三轮中美贸易谈判,最初的焦点是讨论如何延长即将于8月12日到期的关税暂停期限。然而,贝森特在谈判前夕突然将中国购买俄罗斯与伊朗石油的议题强行纳入议程,显然意图将这一问题作为施压中国的筹码。美国此举并非临时起意,而是早有布局。早在7月14日,特朗普就已经公开威胁称,如果俄罗斯与乌克兰在50天内无法达成和平协议,美国将对那些购买俄罗斯石油的国家征收重税。仅一周后,贝森特便具体指向中国,将这一威胁付诸实践。
美国财政部的战略非常明确:任何从俄罗斯进口石油的国家都将面临高达100%的二级关税。从表面来看,这一威胁是针对中国与受制裁国家进行能源交易的惩罚,但背后实际上隐藏着更深的经济与政治考量。一方面,美国希望通过扩大页岩油产业,将石油出口推向中国这样的大市场。通过限制中国与俄罗斯及伊朗的能源合作,美国试图迫使中国转向购买美国及其盟友的能源产品,进一步强化对全球能源市场的控制。
展开剩余77%另一方面,美国清楚地认识到,中俄伊三国之间的能源合作不仅是经济利益的交换,更是对抗美国全球战略的一部分。三国日益紧密的合作关系,使得美国在全球范围内的战略制衡压力加大。美国对石油制裁的背后,实则是意图遏制这一战略联盟的扩展。
对于美国的威胁,中国的回应则显得既坚定又理性。外交部发言人明确表示,中国将依据自身国家利益,采取合理措施,确保能源安全不受威胁。这一立场背后,正是中国在能源领域的长远布局。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中国从俄罗斯和伊朗进口石油是根据市场需求做出的正常商业决策。2023年的数据显示,俄罗斯石油已经占到中国原油进口的19%,伊朗石油则是中国在中东地区的重要合作来源。
中国在能源领域的安全防线早已建立。中俄之间通过稳定的管道和船舶运输系统,形成了一整套原油供应体系;与此同时,伊朗的石油通过多边渠道进入中国市场,这一切都是经过多年规划的战略合作。就连今年7月,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签订了为期30年的管道石油协议,进一步巩固了能源供应的安全保障。这些举措彰显了中国在全球能源格局中的主动布局,丝毫不受外部压力所动摇。
金融方面,中国逐步减持美国国债,也发出了针对美国的一种“非口头信号”。在美方施压的背景下,中国并没有选择妥协,反而通过多元化的手段,逐步加强自己的金融独立性,稳固国内经济与金融安全。
在美国发布威胁言论后,美方曾试图通过组织一个反对中俄伊能源合作的“制裁联盟”,然而,事实证明,这一计划难以实现。欧盟并未急于表态支持美国,反而有消息传出,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计划访问中国,并与中方讨论如何加强经贸合作。德国商界的代表也明确表示:“中国市场对我们至关重要,我们不希望在中美之间选边站。”
与此同时,日韩等国的态度依然模糊,未明确站队支持美国;而澳大利亚和加拿大虽然与美国保持紧密关系,但在全球贸易秩序的压力下,它们也必须考虑自身的利益。而印度则早已明确表示,能源安全是至关重要的问题,不接受双重标准。作为俄罗斯石油的大买家,印度通过低价购买石油,为本国节省了大量资金。印度的智库也指出,美国的要求过于不可预测,不应对印度的决策产生影响。
土耳其作为北约成员国,与俄罗斯有着密切的能源合作关系,也没有轻易妥协,继续维持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这些国家在全球能源供应链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美国要想拉拢它们共同制裁俄罗斯的石油,难度可想而知。
贝森特的威胁言论发布后,全球市场的反应出乎意料。俄罗斯股市不降反升,卢布汇率稳定,国际油价甚至出现小幅下跌。如果真如美国所言的那样存在重大风险,市场早已陷入剧烈波动。分析师普遍认为,尽管100%的二级关税听起来令人震惊,但要落实这一政策将面临重重难题。首先,这一政策需要得到美国国会的批准,而实施过程中涉及到繁琐的行政程序,此外,这一政策还可能推高全球油价,反而对美国本土消费者不利。
现实数据表明,若中国、印度、土耳其等国家停止购买俄罗斯石油,全球的石油供应每天可能减少超过400万桶,油价很可能会飙升至100美元以上,最终,承担这一后果的将是美国的消费者。国际能源署的报告也指出,美国即使希望扩大能源出口,现有的产能和运输能力仍面临瓶颈,中印等大型经济体的需求量远远超过美国当前能提供的供给。因此,美国要想替代俄罗斯与伊朗的石油供应,难度远超预期。
美国对中国购买俄伊石油的焦虑,也暴露了更深层的战略忧虑。到2025年,全球原油贸易中的非美元结算比例将突破22%,而中俄伊三国正在构建的“去美元化能源走廊”,正逐步削弱美国制裁的效果。中国海关总署近期推行的“本币互换、人民币计价”的石油交易模式,更是让美国的制裁措施屡屡无效。当买方市场遇上多极化的供应链时,美国所谓的制裁威胁,似乎已经变成了一纸空文。
更让美国尴尬的是,伊朗在贝森特发声的第二天,突然宣布将与中俄两国就伊核问题举行三方会谈,这无疑给美国的战略规划泼了一盆冷水,也凸显了美国影响力的逐步衰退。而特朗普政府的反复无常,更加凸显了美国对华战略的混乱与矛盾。6月24日,特朗普曾在社交媒体上公开表示,“中国可以继续购买伊朗石油”,并期望中国将来从美国购买更多石油。然而不到一个月,美国的政策却发生了180度的转变,这种前后不一的态度暴露了美国自身的战略漏洞。
随着7月27日第三轮谈判的临近巨龙配资,局势已逐渐明朗。美国的施压效果开始减弱,谈判的主动权悄然转移到中国手中。
发布于:天津市嘉多网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
- 上一篇:顺阳网 鹏华科创板人工智能ETF开启认购
- 下一篇:没有了